搭建信任桥梁,传递爱的信息
--德育个案
一、案例情况:
曾某某,16岁,来自单亲家庭。3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爷爷奶奶将父亲的死怪罪于母亲,将两母子赶出家门,因此曾某某与母亲长期寄居于外婆家。姑妈因觊觎父亲的财产,不时对曾某某进行不良思想灌输,离间曾某某与妈妈的母子关系。母亲无固定工作,母子生活以母亲打短期工为主,生活拮据。缺少父爱关怀的曾某某在母亲有心无力的管教下,性格乖张,倔强自负,暴躁冲动,在班级人缘差,班上同学对他敬而远之。初一初二时,与语文老师因为有过一次矛盾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从此与老师关系完全对立,作业不做,考试不考,早读不读,上课睡觉。经过年级和家长的联合教育,情况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二、案例分析
1. 青春期的特征。首先,曾某某的行为跟所有学生一样,具有青春期心理的典型特征。他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做出异于常人的行为,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以显示其独立的个性。其次,曾某某具有青春期的叛逆和对立心理,对于批评,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他的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简单,看问题相当片面,容易把事情往偏激的方向发展。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教育方面来说,对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双亲都在身边给孩子带来更高的安全感和情感满足,缺少一方,有些作用是难以代替的,而且,也是单亲家庭所没有的,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由于出生于单亲家庭,在家里得不到完整的亲情,因此与完整家庭孩子相比,曾某某显得比较自卑,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他又显得非常固执,不轻易相信人,不愿听人劝说,对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别重,不能客观地、正确得地分析形势。加上来自父亲那边亲戚的不良影响,给他错误的引导,传达错误的信息,使母亲对他的教育更加无力,也加剧了母子之间的矛盾。
3.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孩子相比,本来,单亲家庭的曾某某在群体中就容易与他人比较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成为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如果再赶上有个别同学说些歧视的话,这种压力会加剧,给孩子带来性格和学业上的问题。而在一个学生当中,难免曾某某会受到这种压力和影响,这也是曾某某与其他同学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学习没有目标,沉重的学习负担直接推动了曾某某厌学情绪的出现。
三、行为诊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港口,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影响时间也最长。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受家庭不良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行为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形成所谓的“后进生”。而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和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耐心的过程,爱是最有效的疗法。对于曾某某的这种现象和行为,只有真正走进他的内心,倾听他的心声,关注他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不断的关心,不断的理解和不断的引导,才能慢慢转化他内心的“疟气”,走向积极的人生。
四、教育措施:
1. 搭建信任的桥梁。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 刚接手新的班级,所有学生,包括他都在对我进行观察。在了解到曾某某的情况之后,从一开始,我并没有用特别的眼光来看待他,只是在暗中不断地给他鼓励与支持。他是个很爱出风头的人,很喜欢帮助老师做事,但有时又会处理不当,得罪同学。因此,我会尽量把一些简单易做的,不会得罪人的活交给他做。例如,周日晚上给班上同学充饭卡。周日是学生回校的日子,晚修时,由于他不爱学习,经常会没事做,因此会时不时地弄出声响,影响班级。把充值的任务交给他去做后,一来到学校,他就会认真积极地去饭堂履行自己的职责,从没有出现任何错误,也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平时凡是遇到有张贴宣传单,监督同学们换座位这些简单的事情,我都会交给他去做,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重视,从而为我今后对他的教育铺好路。
2. 多鼓励,少批评,进行是非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像曾某某这样的孩子,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开学不久,就收到很多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投诉,上课插嘴,晚修讲话,作业不认真完成,凡是能出的问题,他全都出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不能不管,但是也不得不考虑与其他人不同的方法。开学的前两个星期,每天课余时间,我都会找他聊上几句,有时候是闲聊,拍拍肩膀,给几句鼓励,或开几句玩笑。有时候是有意识地针对他出现的问题,淡而化之,用轻松的的方法与他进行沟通,避免说教式和批评式。例如,如果前一晚班干部反映说他晚修违反纪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去之后,我首先会以问班干部的姿态问题问题。例如,昨天晚上班级的纪律怎么样?有哪些同学爱讲话?你愿不愿意帮老师观察监督讲话的人?他的回答一定是愿意。然后我再轻松地问,有没有你啊?他会很不好意思。多几次之后,他就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自己出现问题。虽然不能保证100%不违纪,但是比起七八年级,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另外,对他的违纪除了“晓之以礼”之外,还要在和他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对他严格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放纵。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性格特立独行的孩子,心理的健康远远比学习来得重要。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他的整个人生的影响都意义深远。
3. 目标引导。通过跟他的沟通和了解后发现,曾某某对自己的现状没有任何感觉,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生活,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怎么过。九年级是很关键的一年,对曾某某的教育也是最有利的一年。如果能够好好引导,在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下,再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他能够有所行动,有所付出,或许能够改写他的命运。对他来讲,最大的动力应该是来自他的母亲。对母亲,他并不是不懂、不体恤,只是把持不了自己,忍不住犯错。以前的老师也试图通过他母亲来打动他,但是由于他和老师关系对立,反而产生了反效果。在得到他的信任之后,我再和他去谈母亲的问题,他就显得比较能够接受。为了他和母亲的未来,他答应我会努力去学习。虽然这可能只是个承诺,能否付出行动,能否坚持还需要长期的跟踪和坚持。
4. 与家长沟通。认知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认知心理有它自己的特征,父母的教育不但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还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批评“不及”固然达不到即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产生一些反作用。通过和曾某某家长的沟通,发现曾某某妈妈的教育方式传统又单一。她怕老师不喜欢曾某某,歧视曾某某,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先让曾某某认错或帮甚至自己帮曾某某认错,没有站在他的立场考虑问题。回到家后,也总是不断地在这个问题上重复批评,翻来覆去地说,结果反而使孩子由想改正变为抗拒。所以,对曾某某的教育必须先从他的妈妈的教育开始。跟他妈妈谈过这些问题之后,妈妈有所感悟,答应配合老师的教育,并且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五、案例效果:
对于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少年曾某某来说,他所缺失的是老师家长的赏识和关爱,是老师家长对他的正确引导。在我的努力下,我和他之间搭起了信任的桥梁。慢慢地,我的言行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使他的品行有所改变,行为趋向成熟。一年的时间,曾某某没有和同学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除了主动帮老师之外,能够主动帮其他同学解决问题。自信心增强,情绪稳定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目标渐渐明确,考试也有了一些进步。
六、案例反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去谈,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师爱、同学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还要明确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要求他们。没有严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知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