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ate20系列手机已于昨日在伦敦发布上市,本次新品发布会共发布了Mate20、Mate20Pro、Mate20X三款新产品,霸道的相机组合、彪悍的超级快充、7nm自研芯片麒麟980等众多核心竞争力使得Mate20成为了今年名副其实的最受关注安卓产品。我本以为拍摄性能会是Mate20系列的主要卖点,但当我今天率先来到体验店上手之后,觉得事情并非这么简单。Mate20Pro究竟能否撑起华为冲击高端的野心,在国际上做到和iPhone XS、Galaxy Note9抢天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如果您没有兴趣阅读本文的完整内容的话,那么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以Mate20Pro为主的这一批新产品相机表现出众、性能高端、屏幕素质尤其优秀,且国内售价会比较合理。天河城体验店的工作人员预计,Mate20Pro 6+128G售价约为5300元,8+128G+UD售价约为5800元,作为对比,今年春天该店工作人员预计P20Pro乞丐版的售价约为5000元左右。
01 整体感受与屏幕素质
初步上手,华为Mate20Pro给我的感觉非常直观:简洁、优雅。

图1:华为Mate20Pro正面图
Mate20Pro系列手机拥有官方宣称的“八曲面”外观设计,即正反面上下左右边框均采用曲面玻璃过渡。由于Mate20Pro采用了曲面屏设计,两侧的边框过渡显得特别圆润、自然,比同样采用曲面屏的S9、Note9更加顺滑。仔细回想了一下,这个手感可能更像是两年前小米Note2初上手时带给我的感受——它比Note9的方正设计要圆润得多,比S9的平面边框切割更具有温润手感。

图2:华为Mate20Pro 30°左侧面图,可以观察到整机的温润手感和曲面屏的显示效果
Mate20共有绿色、蓝色、黑色、渐变色四种颜色,其中绿色和蓝色的背面表面有光栅纹路,使其不仅可以在光线照射下产生动感的衍射条纹,而且更可以有效地避免指纹沾染。黑色和渐变色的背板为普通玻璃材质。在实际的体验过程中,大家可能会发现,绿色和蓝色的实际观感可能要优于渐变色——纯玻璃背板设计会使得渐变色背板过于容易沾染指纹,于是这样你就很大概率会给手机买一个透明软壳戴上,但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透明软壳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泛黄,这时渐变色的实际观感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图3a:华为Mate20Pro渐变色展示。

图3b:两种配色的对比,可以看到左侧的绿色版本由于在背部表面增加了光栅刻蚀,所以不仅避免了指纹沾染,而且营造出了酷炫的衍射条纹。光电班的同学可以根据条纹间距尝试计算光栅常数……
与其他系列手机的设计语言不同的是,Mate20Pro确实拥有着Mate20系列中最小的屏幕,大小为6.39英寸(注意,这是一块19:9屏幕,换算成同宽度的16:9屏幕,其对角线尺寸约为5.57寸)。但与此同时,由于Mate20Pro采用了另外两款手机均不具备的1440P屏幕,使得其像素密度来到了超乎寻常的538ppi,这一像素密度即使对于OLED屏幕来讲也足以达到视网膜级别。
相比之下,Mate20屏幕尺寸为6.53英寸(约合5.77寸非全面屏手机),Mate20X屏幕尺寸为7.2英寸(约合6.36寸非全面屏手机),这两款手机均采用了1080P分辨率的OLED屏幕,在今天的现场体验中,均可以观察到非常明显的颗粒感。
店员表示Mate20Pro的屏幕来自三星,但实际上有部分消息称本次华为系列新机的屏幕主要供应商为京东方。众所周知Pentile排列是三星的专利技术,目前其他OLED厂商普遍采用钻石排列等更加降低像素密度的像素排列,这些排列的原理这将导致屏幕的横向分辨率缩减至标称值的三分之二。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对Mate20Pro的屏幕素质产生顾虑,1440P的OLED屏究竟观感如何?虽然我在现场无法对Mate20Pro的屏幕像素排列方式加以验证(我真的有一个50倍便携式显微镜,但我不可能把这种东西随身带着出门),但是Mate20Pro确实不必担心这个问题,经过今天现场在各个分辨率下的暴力测试,Mate20Pro均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或锯齿。

图4a:Mate20Pro与Mate20。可以看到Mate20的屏幕尺寸确实更大,且作为一款LCD屏手机,Mate20的下巴宽度控制的确出众。

图4b:Mate20X与Mate20Pro。

图4c:Mate20Pro在720P下的屏幕观感。

图4d:Mate20Pro在1440P下的屏幕观感。
下面来重点介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Mate20Pro屏幕素质。“全面曲面屏”是我觉得最具有美学价值和观感体验的屏幕设计方案,目前采用了这种设计的主要包括三星S/Note系列(传统18:9),OPPO Find X(四面等宽超窄边框)和华为Mate20Pro(刘海)。这三种设计方式孰优孰劣在此不好评价,但Mate20Pro的屏幕设计美感真的会给每位初上手的用户留下非常深刻的优良印象。早期的国产曲面屏手机,以Vivo XPlay6和小米Note2为代表,采用了LG供应的OLED柔性屏,当时这种屏幕的曲面程度几乎很小,使得这两款手机的曲面效果几乎为零,相比三星自家的曲面屏效果更是大打折扣。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采用三星或其他企业供应的OLED柔性屏,这些屏幕可以做到很好的弯曲程度,营造优雅的显示效果。但即便如此,在众多的曲面屏手机之中,华为Mate20Pro依然是我所见到的第一个能够和三星S系列的曲面屏效果相媲美的手机。相比于其他刘海全面屏来讲,全面曲面屏的加入不仅使得手机的手感更加圆润,而且确实极大的增强了屏幕观感,使得手机的使用感受上升了不止一个等次。

图5:Mate20Pro屏占比的直观感受。
除此之外,今天的现场体验中,还有一项内容令我对这块屏幕的素质刮目相看。
许多用户可能会不喜欢刘海带来的突兀的屏幕观感,厂商为了这部分用户设计了“隐藏屏幕刘海”功能。开启此功能后,可以把刘海的左右两边也涂成黑色,使得屏幕可以获得传统18:9的对称观感。这项技术一直不是非常实用,原因很简单:LCD屏由于技术原理所限不能做到完全熄灭,大多数LED屏幕也不能做到黑得彻底,所以即使将刘海两侧涂黑,仍然能够明显察觉到刘海的存在。但是,今天华为Mate20Pro在这一环节着实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惊喜。
图6为Mate20Pro开启隐藏刘海功能后的屏幕观感。在现场光条件下,这部手机俨然完全变成了一部普通18:9手机,上方刘海位置已经变成了浑然一体的黑色。现场上手过程中我尝试了在各种光环境下观察这块屏幕,除了在极端环境下略微可以看到刘海边缘外(参见图6c),其他环境中刘海均已融入上方的整体黑区之中。此外,隐藏刘海功能还很好的照顾了屏幕R角,使得隐藏刘海之后剩余亮屏部分也能做到四周同R角,如三星S9和魅族16一样的屏幕观感。
可以说,这是我所接触过的第一部能够完全隐藏屏幕刘海的手机。

图6a:隐藏刘海之后的屏幕整体观感,俨然一部标准18:9手机。

图6b:屏幕刘海部分特写,刘海边缘已经完全不可见。

图6c: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才可以依稀见到一点刘海与屏幕的分界线。
02 相机与成像素质
Mate20Pro的相机无疑是这款产品最引人关注的部分之一。先来简要介绍一下这款手机的相机组参数:
镜头1 4000万像素,27mm等效焦距,f/1.8光圈
镜头2 2000万像素,16mm等效焦距,f/2.2光圈
镜头3 800万像素,80mm等效焦距,f/2.4光圈
传感器:位置,但一定是市面上手机中面积最大的
由此可见,这款手机采用了3个不同焦段镜头构成的相机组,官方称之为“广角+超广角+长焦”组合,均为莱卡和华为合作研发。
16mm等效焦距属于超广角范围,一般常见的APS-C画幅的尼康相机10mm镜头的等效焦距也仅为15mm,这一焦距适合拍摄一些有创造性的大片,比如站在海河游船的天津站码头向解放桥方向眺望海河全景,同时要将津塔囊括在构图中,津塔塔尖位于约70%的高度,甚至还可以在三脚架支撑的条件下适当进行长曝光以营造“水流众生”的效果。这一焦距拥有2000万像素,足够其在这一焦段(16-27mm)拍摄4K分辨率照片的过程中采用数码变焦而不损失细节。
27mm等效焦距是常见相机的广角端标准(对应APS-C画幅的18mm),也是手机广泛采用的焦距。这一焦距拥有4000万像素,同时拥有手机中最大的感光元件,使得它在2K画质下,这一焦段(27-80mm)中可以完美支持3倍无损数码变焦,同时在自身焦距下又拥有4000万像素的超强解析力。
80mm等效焦距非常适合于拍摄人像。这一焦距中,在恰当的操作下,人的面部会展现得富有愉悦的立体感,而又不至于出现过多的畸变。(光电专业同学请概述相差的产生原理,畸变属于什么相差,共分为几种,各在什么焦段下出现,为什么?)这一焦距拥有800万像素,在手持平稳的条件下足够输出一幅4K画质的大片。
等效焦距的概念并不适合写入相机操作界面,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一概念并不熟悉,大家更容易接受的是放大倍数。在华为的相机系统中,16mm对应0.6x放大倍率,27mm对应1x,而80mm对应3x。学过几何光学的朋友们都有所了解,这一概念实际上描述的是横向放大率(垂轴放大率)β,其定义为物与共轭像的垂轴高度的对应关系,也即成像大小的放大倍率。由公式
β=-f/x=-x’/f’ (eq.1)
我们很容易得到,在物距一定(手机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不考虑符号法则时,垂轴放大率和物方焦距成正比。在Mate20Pro中,我们很容易得到16mm/0.6=27mm/1=80mm/3这一比例关系,也即等效焦距和系统显示放大倍率成正比,所以我们可以界定,系统中所显示的放大率正是这一成像系统的垂轴放大率,也确实反映了相片上物体成像的放大倍率,这一指标具有严谨性和实用性。
图7是我在现场用Mate20Pro的各个相机的默认焦距拍摄的样张,各样张均使用系统默认参数,对焦点……我没手动对焦,爱对哪儿对哪儿吧……

图7a:16mm等效焦距下的成片。

图7b:27mm等效焦距下的相同取景成片。

图7c:80mm等效焦距下相同取景的成片。
通过这组样张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不同垂轴放大率之间的像场差异。在这组样张中我们可以观察到,0.6x(16mm)样张中的右侧玻璃门的边框曲线发生了一定的畸变,但其他靠近中间的直线依然保持平直。此外,在这组样张中我们还可以对测光模式和相机的宽容度有一定的了解——各组样张中,灯箱部分(高光)均曝光正确,位于左下角的P20背板(阴影)也保留有足够多的细节,证明这一相机组在默认测光条件(平均测光)下能够良好地进行现场光成像。
这是一组较为基准的对比,仅为说明不同焦段的视场情况。下面来对比华为Mate20Pro在默认焦段(27mm)下和小米MIX1在默认焦段下的成像效果。

图8a:Mate20Pro默认成像效果样张。

图8b:小米mix1在相似角度下的默认效果成像样张。
可以看到,二者视场范围相似,在这一场景下都能获得较好的清晰度。不过,Mate20的宽容度明显要优于MIX1,图8a中上部灯箱和“P20”这一桌子的下面均留有一定的细节,而MIX1的测光以P20广告灯箱为基准,上方的照明灯箱和下方的桌子底下分别出现了过曝和曝光不足。
如此专业的拍照手机,当然要提供专业模式供极客使用。Mate20Pro的专业拍照界面设置如下:

图9:Mate20Pro的专业拍照界面。
在专业拍照界面中,Mate20Pro依次提供了测光、ISO、快门速度、曝光补偿、对焦、白平衡的参数调节功能。据了解华为目前负责前沿拍照技术研发的团队来自于当初诺基亚开发Pureview影像技术的原班人马,他们带来了相似理念的4000万超采样镜头,但却没有带来备受好评、我在相机环节唯一推荐的“诺基亚专业拍照”软件界面。据悉这一软件目前仍然应用在诺基亚X6等新诺基亚机型之中,期待诺基亚官方能够早日在Google Play上架这款备受好评的相机控制系统。
此外,根据这一界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华为Mate20Pro并不支持三星S9一样的可变光圈功能,使得利用这款手机进行比较初级的手动原创拍摄都成为了不可能。
——当然, 买这款手机的大多数用户并不会知道光圈的作用,绝大多数人也不会使用专业拍摄功能手动调节最佳参数进行摄像。这时,华为在相机方面的“绝招”就派上用场了——AI优化。
将AI两个字用在自动修图这一功能之上似乎又有炒作热点的嫌疑,但华为P20Pro、Mate20Pro两款手机确实让我见到了AI算法在成像领域的潜在价值——这使得拍图和后期修图的用户实际上并不需要掌握拍摄和后期的技法,只需要将整个过程交给AI算法,它就会自动帮你完成从前期到后期的整个优化过程,我们在此仅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极致变焦模式。许多手机在数码变焦拉伸之后都会出现成像模糊的情况,这是数码变焦原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但华为Mate20Pro在识别出你使用了较大焦距的时候(比如2.7x或5x),会提示你在拍摄时持续持稳相机,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内拍摄多张照片,并直接在现场进行堆栈合成,以达到优化较大焦距场景下拍摄静物时的成像清晰度。这种技术的原理类似于HDR,虽然摄影师手动操作堆栈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宽容度以及极致的成像效果(如星轨),但华为将这种技术以AI算法的方式自动地应用到普通拍摄环节之中,确实使得成像效果提升不少。
(2)大光圈模式。许多用户会觉得单纯依靠手机镜头来拍摄一个中远距离的物体时,其背景、前景虚化效果并不能达到想要的预期。这一原理实际上非常简单——我们知道光圈值是描述成像系统进光量的一个参数,这个参数的大小实际上和成像焦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来说,光圈是照相系统中的孔径光阑,当孔阑高度一定时,成像物体距离孔阑越远时,其通光孔径角将会越小。过小的通光孔径角将会导致非傍轴光线几乎完全不能进入成像系统中,这一成像系统的工作条件将趋于完善成像——我们知道,照相系统的物距都非常大,对于任何焦段来说,其共轭像面都几乎位于焦平面处,这将使得我们对于远处物体对焦时,其景深远点位于无限远处,即无论手机光圈有多大,拍摄远景时都将不具备虚化效果。双摄手机可以利用两个摄像头成像的信息差异来获取不同位置景物的实际物距信息,然后将不在物面上的像素直接进行数码运算上的模糊。这种方法当然不能完全模拟光学的虚化,但其成像效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也达到了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图10:Mate20Pro的“大光圈模式”在2x焦距下的近景(1m)成像效果。
(3)自动美颜功能。这一技术充分发挥了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技术潜力,利用超高速的计算载体,实时完成对人脸的各种美颜,这一功能的体验相信在此无需多言。
除此之外,华为Mate20Pro的相机硬件还支持一项新功能——超级微距。这项功能允许用户在使用16mm镜头拍摄的时候,将物距控制在最短2.5cm的范围内。现场体验中,我们尝试用Mate20Pro对3cm外的另一台Mate20Pro进行成像,样张表现在这种极致微距状态下Mate20Pro依然可以做到准确对焦、清晰成像。

图11:极致微距下的成像效果。(图中的条纹是LED屏幕刷新率与快门速度不匹配所导致的)
条件所限,我们无法完成其他相机测试,诸如自然光下的白平衡、HDR模式、前置镜头的Animoji类功能、录像等。让我们期待DXOMark带来更详细的测评,并给出这一手机的相机评分。
03 配置与性能
华为Mate20Pro首次采用了华为自研的麒麟980芯片。CPU的具体参数如下:
2xCortex A76@2.60GHz
2xCortex A76@1.92GHz
2xCortex A55@1.8GHz
架构为Arm公版架构,首度搭载了“2+2+4”的“三丛集”设计,这一设计思路类似于联发科曾经主推的一系列十核CPU。4个A76核心共享512K二级缓存,4个A55核心共享128K二级缓存,此外还增加了4M的三级缓存。存储部分,SoC支持搭配2133MHz LPDDR4X内存以及UFS 2.1存储(相信这次华为应该不会让我们再抽奖了……)。
GPU部分,采用了来自Arm的Mali-G76MP10这款10核心GPU,最高主频720MHz,根据经验这款GPU的表现会略逊于骁龙845所搭载的Adreno630。
基带部分依然是引以为傲的华为自研,支持高达1400M的下行速率和4x4MIMO技术,在全球率先支持了LTE Cat.21。(作为对比,骁龙845所集成的高通核心技术X20基带支持1200M下行速率,2x2MIMO,LTE Cat.18。)
此外,在本SoC上还集成了海思最新的双核NPU,能实现每分钟4500张的图像识别速率,用以专门支持大量的深度学习及AI算法。
这款SoC是第一款“PPT发布”的7nm芯片,如今也终于迎来了正式商用。随着Mate20Pro手机的发布,这款芯片的测试成绩也大量浮出水面。援引网络中的测试数据,在GeekBench成绩库中,麒麟980处理器可以达到单核跑分3390,多核跑分10318(作为对比,骁龙845的多核跑分约为8500),达到了安卓阵营的绝对顶级水准。在安兔兔测试中,麒麟980的CPU评分115296分(略高于骁龙845),GPU评分112516分(略低于骁龙845),搭载Mate20Pro的整机性能,整体得分为313561分(骁龙845的评分约为26-29万)。
这些参数并不能代表实际体验,我们需要的是实地运行一次刺激战场,开启HDR高清和最高帧率,观察画面的帧率、帧率稳定性和手机整体发热情况,以对Mate20Pro的实际表现情况做一评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华为Mate20Pro搭载了4200mah的大电池,配合华为最新的充电技术,峰值充电功率可以达到40W(10V/4A),远超QC3.0和用于手机上的USB PD的充电功率,甚至无线充电的功率都来到了史无前例的15W(作为对比,QC3.0的有线充电峰值功率为18W)。当然,想要实现这些极速充电功能,必须搭配华为原装的充电器、无线充电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充电宝充电的过程中,由于华为并不兼容QC快充标准,所以大多数充电宝都只能支持5V/2A的普速充电。
04 总结和展望:华为的自信与不自信
华为这个品牌非常善于品牌营销,但又非常不善于在一些事件方面的公关处理。比如,当年Mate7强行“爵士人生”,P10爆发的“疏油层门”和内存、闪存“抽奖”事件,无不体现出华为一段时间以来在品牌定位、营销策略和用心程度上的不足。然而,历史地来看,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智能手机的真正普及大概是2010年左右的事。2008年诺基亚发布5800,2009年诺基亚发布了售价更加亲民的5230,这些S60V5触屏智能机将现代智能手机的雏形带入千家万户,也更加奠定了Symbian这一当时绝对的老大的大哥地位。这些S60V5触屏智能机相比于之前的S40非智能机(以5200、6500为代表)、S60V3按键智能机(以N72、N95、6788、E71等为代表)相比确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触摸操作新体验,但他们依然存在着固有的内在矛盾:
(1)脱胎于Symbian平台,依然是以电话功能为主体,相比于WindowsMobile都不够智能,当时的“三大金刚”甚至还是拨电话、挂电话、主屏幕;
(2)以S60平台为核心,电阻屏触摸操作还总是带着点儿按键的影子;
(3)贵。
2007年,iPhone的发布给了Symbian以经验,给了Windows Mobile以警醒,手机界迅速向触屏化、智能化转变,但这一转变还是不够彻底。2009年,全新的Android操作系统横空出世,首款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HTC G1手机旋即上市。初代Android系统要求手机配备全键盘以保证文字输入速度,还要求手机配备电容屏以支持各项多点触摸操作。Android的设计理念不再是一个能运行程序的电话,而是一个能拨打电话的掌上电脑。时间来到2010年,摩托罗S拉Droid、Milestone、Defy等系列;HTC G3、G7等;三星Anycall Galaxy S等安卓手机批量上市,安卓手机由此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的视野,特别是摩托罗拉Milestone这款产品,销量一度超过了同期发布的iPhone 3GS。
纵观2010年的手机市场,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诺基亚推出大量S60V5手机覆盖各个价位段(包括千元机);以HTC、摩托罗拉、三星为代表的安卓阵营厂商不断推出具有各种形态体验的Android产品欲与苹果争天下;Meego、Windows Phone、Bada等其它智能操作系统也逐步走上商用的道路。但是这个时候,安卓等强调触控体验的手机还存在如下缺点:
(1)系统运行不够流畅。即使是当时最高端的1GHz CPU+512M内存,依然不能流畅运行Android系统;
(2)应用软件数量不足。当时Symbian依旧是最主流的消费者平台;
(3)贵上加贵。
这一时期,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是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四家,合称“中华酷联”。四家厂商同样选择了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投奔开源的安卓系统,但由于当时主要面向运营商的商业策略,这时的国产安卓手机普遍配置极其低端,根本支撑不起零售产业,只能在“缴话费送手机”的运营商市场中存货下来。
时间来到2011年,这一年的手机界发生了几件大事:
(1)德州仪器基本退出手机CPU市场;
(2)首批双核手机CPU发布;
(3)诺基亚全面转投Windows Phone阵营;
(4)巨屏手机三星Galaxy Note发布(三星自这一年开始放弃了Anycall品牌);
(5)小米手机发布。
2011年可以说是手机界大变革的元年:市场逐渐形成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分天下的局面;国产厂商受小米手机的影响转变营销策略,开始以高性价比直面零售市场。
于是,2012年,华为也推出了全新的品牌策划:发布了新品牌,华为Ascend。当年上市的华为Ascend D1、Ascend P1等手机开始搭载高端配置,且售价相比年度旗舰三星Galaxy S3实惠许多。也正式从这一年开始,我们熟悉的海思处理器、Emotion UI(现称EMUI)开始走向市场。
就这样,几年过去,华为的品牌定位也在从Ascend D1发布之后开始不断提升。2013年华为发布旗下互联网子品牌“荣耀”,2014年华为Mate7(注意:Ascend这一品牌从这一代开始也被放弃,而且这一年的产品编号直接从上一年的P2,Mate1跳到了P7和Mate7)渲染“爵士人生”高端定位,2016年华为Mate9与保时捷合作推出高端定制版,华为的品牌溢价正在逐步提升。曾几何时,P2、P7的直接竞标对手还只是小米数字系列,而如今P20已经把小米8远远抛在身后。
当然,这样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华为在手机高端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溢价能力不足的问题,“爵士人生”这张烂牌实在是令每位用户都“印象深刻”。时间来到2017年,P10以非常高端的姿态对外发布,但用户们收到手机之后便开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作为一款高端手机,这款手机的屏幕上没有涂覆疏油层,使得玻璃手感生涩而且极易沾染油污;
(2)官网宣称全系标配UFS2.1存储,但用户收到手机之后,经测试发现手机存储实际上随机选配了UFS2.1、UFS2.0、eMMC5.1这三种规格指标的元件,它们的读写速度及用户体验天差地别。华为发现此事件曝光之后,对外宣称这些元器件的随机装配并不影响用户体验,并删除了宣传中的“使用UFS2.1存储”字样。这一事件史称“内存门”事件,当时购买华为P10的行为被戏称为“抽奖”。
手机核心技术有限并无大碍,但这样的宣传方法和公关策略实在是太过恶劣。即使再多的自媒体以“爱国就要买华为”为核心思路煽风点火,华为手机的口碑仍然不可避免地在2017年春降到了冰点。大家都知道,华为手机部门的掌门人余承东,人送外号“余大嘴”。这位大嘴兄曾经多次放出惊人言论,这也是华为历来在IT用户圈内口碑不好的原因之一。
随着Mate10、P10和本次Mate20的发布,大家看到华为确实不仅在品牌营销上“别具建树”,而且确实在技术储备上有着过人的能力和本领。如果说Mate10还只能算是国产旗舰的话,今年的Mate20绝对是可以和iPhone XS、三星Note9平起平坐的年度世界重磅旗舰。这背后离不开华为领导的远见与狠劲,离不开数万华为人夜以继日的工作,但有一点也许可以离开,就是华为手机部门的这张嘴。
如此强悍的一款手机,为什么要在发布会上和直板屏的iPhone比中框厚度?为什么要和Switch比待机时间?为什么不去介绍一下优秀的屏幕和由此带来的手机使用观感的提升?
我想,这也许正是华为不自信的一种体现吧。现在的华为手机,已经掌握了行业的核心技能,初步具备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已经可以和苹果、三星正面对决了;但目前华为的营销策略以及一些媒体的宣传口径,使得国内用户对华为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震惊”、“爱国”之上。